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东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625007264017c/2021-00052 分类:
发布机构: 东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1-11-19
名称: 政府工作报告——东源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文号: 发布日期: 2021-11-26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政府工作报告——东源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发布日期:2021-11-26  浏览次数:-

——2021年11月21日在东源县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东源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刘大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东源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具挑战、富有成效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定力不动摇,迎难而上不退缩,真抓实干不懈怠,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和“十四五”规划良好开局,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五年来,我们坚持发展为要,创先争优,质量效益获得大提升

  经济实力持续跃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1年,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超150亿元、4万元,比2016年增长42.9%和77.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分别达13亿元、2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4%、13.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730元、年均增长8.6%。

  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坚持抓项目、扩投资、强后劲,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累计完成量是上一个五年的2.4倍。科技创新提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存量34家、省市研发机构建成84家,分别是2016年末的4.3倍、2.6倍。严格落实惠企暖企政策,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新开办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企业37家、500万元以上企业127家。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组建驻深招商小分队,实施精准招商,累计引进项目70个、合同投资总额170亿元,54个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到2021年底,全县共有规上工业企业109家,规上工业增加值达48亿元、年均增长4.6%;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55家,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1%。东瑞集团成为全市首家主板上市企业。三产结构从2016年的17.3:40.1:42.6调整为16.8:34.6:48.6。

  消费市场持续回暖。现代物流、农村电商等服务业迅速发展,新增物流快递公司72家,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获批创建;限额以上商贸单位新增28家;预计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亿元、年均增长6.6%。康养、民俗、生态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万绿湖风景区正全力向国家5A级景区冲刺,新增省级旅游风情小镇1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点)10个,仙坑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省级乡村民宿示范点4家;累计接待旅游人数427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0亿元。

  (二)五年来,我们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并重,城乡面貌发生大变化

  发展规划更加科学。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9个片区控制性详规和河源市滨江新城区“一园一廊四城”概念规划编制,城区规划面积达188平方公里,县城范围由150平方公里扩大至343.29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更有品质。成功创建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顺利通过省卫生县城复审,入选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累计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83亿元,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121项,新建、改造地下管网460多公里,打通了广场西路、新一路等道路。县五馆一宫二中心等一批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建成使用,万达广场建成开业,城市功能更加完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建成优质商住小区59个、总建筑面积近458.4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40.1%,宜居环境持续优化。 

  乡村振兴更加深入。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6万亩、垦造水田3621亩、拆旧复垦725亩、不实耕地整改1.7万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5.6万亩。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成功入选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广东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广东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新增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30个、农业龙头企业57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51家;新增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粤字号”产品23个,打造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5.5亿元,规模养殖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无害化卫生户厕全面普及;104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建成乡村振兴示范点61个;下屯村获评中国最美乡村,仙湖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大往村、桥头村获评全国文明村,船塘镇、上莞镇被评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镇,顺天镇获评广东省第二届乡村振兴大擂台“十强镇”。

  (三)五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优化环境,“融深”“融湾”实现大突破

  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有效。县直机构、乡镇体制、国税地税征管体制等重点改革顺利完成。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取得新成效,下放乡镇行政执法职权事项279项。“数字政府”建设取得突破,实现大部分事项“一网通办”,17个部门532个事项纳入“一窗式”综合窗口,229项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证照分离”“多证合一”、工程建设项目业务联审、“容缺审批+承诺制”等改革落地见效,项目审批、企业开办时间分别缩短至3个、1.5个工作日内。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国资国企和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1+7”县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近40亿元,投资建设重点工程项目12个,完成投资19.6亿元。

  发展平台加速创建。投入工业园区建设资金12.3亿元,全县产业园区平台规划面积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县产业转移工业园新建道路10公里,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持续完善,建成区约11平方公里,成功获批省级高新区,被纳入国家“十四五”重点支持的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落户企业228家、是2016年的3倍;预计2021年园区工业总产值、税收分别达135.4亿元和6.5亿元,是2016年的1.6倍和3倍。盐东现代物流园落户项目26个、落地率达100%;硅基新材料产业园建成区面积达2平方公里。

  基础设施加快完善。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36.2亿元,赣深高铁(东源段)预计今年底建成通车;新增公路通车里程681.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1.4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182.9公里、桥梁90座,新增县镇公交线路5条,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投入11.2亿元,建成110千伏以上变电站2座,新增10千伏线路31条,完成农网线路升级改造3664公里。投入10.5亿元,实施水利项目111项,完成中小河流治理381公里,约97%自然村实现集中供水。建成5G基站129座、新能源充电桩78个,管道天然气、光纤网络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

  (四)五年来,我们坚持底线思维,严守红线,“三大攻坚战”取得大成就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赢。投入帮扶资金8.96亿元,发展扶贫产业项目1399个,实现“县有产业园、乡镇村有产业基地、户有产业项目”;“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政策全面落实,实施危旧房改造2078户、安全住房保障率达100%,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8754户2.59万人和50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实施驻镇帮镇扶村工程,县直干部派驻乡镇、村实现全覆盖。

  污染防治战果显著。高标准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和29项中央及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三级河湖长履职实现全覆盖,整治河湖“清四乱”“五清”问题164宗,新丰江水库、东江流域水质持续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Ⅱ类标准,断面水质考核达标率100%。新建镇级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2个,新增镇村污水管网296.3公里,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3.2%。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至98.9%,PM2.5年均值下降至21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1.4%;农药、化肥使用减量7%;完成矿山复绿200公顷。获评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绿化造林8.5万亩、桉树林退改20万亩,完成松材线虫病防治45.2万亩,成功创建国家湿地公园2个、森林公园2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村)8个。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全县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建立完善非法集资等涉众型金融不稳定问题处置应对机制,全县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杠杆率达到银保监会规定标准,4件民间借贷案件得到有效处置,全县金融生态环境良好;预计2021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87亿元和180亿元,比2016年末增长72.5%和139.5%。处置县属国有“僵尸企业”2家,企业负债率进一步降低,国企投资经营风险有效管控。

  (五)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用心用情,民生福祉得到大改善

  民生底线兜牢兜实。投入民生资金20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0%以上。“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深入实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大病保险救助实现全覆盖。困难群体补贴标准大幅提升。乡镇敬老院新扩建1间、星级提升改造2间;县福利院、县流浪乞讨救助中心完成升级改造,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妇女儿童之家等投入使用。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获评“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县”复评。投入3.65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21所,新增学位1万个;改造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25所,完成学前教育“5080”攻坚任务;特色教育成效显著,被认定为全市首个“广东省校园足球推广试点县”。医疗卫生设施不断完善,县人民医院新院、县第二人民医院等建成运营,新增床位1000多个;新(改)建村卫生站248间,镇(村)卫生院(站)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新增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县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镇(村)综合文化站(中心)实现全覆盖。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成功举办县首届足球联赛,承办协办国际马拉松、越野挑战等多项赛事。仙坑古村落被认定为省级人文社会科学普及标准基地。成功入选第一批广东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先行试点县。圆满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任务。

  社会治理和谐有序。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及时有效开展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有力有序有效应对省内外疫情。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平安东源、法治东源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成功抵御“6·10”“6·12”特大洪涝灾害,消防、道路交通、食品药品、森林防灭火等领域工作得到加强,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社会保持平稳有序。

  (六)五年来,我们坚持勤政务实,担当作为,行政效能有了大提高

  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推进国务院大督查、审计、巡视等反馈问题整改,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中央决策和省、市、县委工作部署落地见效。

  法治水平不断提高。认真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办理人大建议、议案201件,政协提案250件,办结率均为100%。圆满完成“七五”普法任务,完成县、21个乡镇和153个示范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室)建设;7个行政村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办理行政复议案件85件,清理审查规范性文件56件,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万余条。

  廉政建设不断强化。深化政府系统“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严格执行国务院“约法三章”,压减“三公”经费457万元。切实加强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持之以恒整治“四风”,发展环境更加优良。

  与此同时,外事、侨务、宗教、台港澳、移民、科协、气象、机要、保密、殡葬、调查、公积金、老龄、残疾人、妇女儿童、社工、知识产权、质量强县、双拥、国防动员、志愿服务、慈善事业等工作均取得新成绩,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五年,充满着困难和压力,充满着艰辛和汗水,也充满了成功和感动。五年来,我们抢抓机遇、务实奋进,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打了一场又一场硬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东源效率”。我们雷厉风行、争分夺秒,高效率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跑出了力争上游的“东源速度”。我们直面困难、主动求变,全县干部勇挑“千斤担”、敢啃“硬骨头”、善打“攻坚战”,展现了闯关夺隘的“东源作为”。五年的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全县上下、各条战线都立足自身岗位,兢兢业业、发光发热,共获得国家级先进个人和集体荣誉150多项,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深圳盐田的鼎力帮扶,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得益于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盐田区委、区政府及省市挂扶单位,向武装部、消防、武警和公安干警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参与东源改革发展的东源杰出乡贤、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未解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的困难和挑战:经济总量不大、创新能力不强、质量和效益不高,稳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发展受生态环境和能耗约束更紧,重大项目支撑不足,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有待加快;城乡建设还存在短板弱项,城区首位度不高、功能还不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期盼仍有差距;行政效能和服务发展能力仍需提升,部分干部的担当精神、专业素养仍需强化,等等。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精准施策,全力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新一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东源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跨越赶超、奋力崛起的关键五年。县第八次党代会描绘了我县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必须准确把握东源新的历史方位,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根据县第八次党代会和县“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县委工作安排,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服务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持之以恒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六个抓”工作安排,围绕县委“民生品质提升、工业倍增升级、‘两山’转化增效、环境优化提升、乡村全面振兴、组团协调共进、科技创新赋能、社会和谐稳定”八大重点任务,大力实施“东强西优南扩北实”发展战略,解放思想、勇担使命、守正创新、一线作战、善打硬仗,推动东源又快又稳发展,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奋力当好“示范区”“排头兵”建设的主力军,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东源贡献。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经济实力争先进位。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到2026年达到300亿元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我省北部生态发展区排在前列;人均GDP年均增长5%,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8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农业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建成在全省有一席之地的产业集群。

  —开放水平全面提升。对接融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取得更大实效,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水平开放体系基本建成,国资国企改革实现新突破,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一流营商环境,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一核一副三重四组团”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供与需、内与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更趋平衡更加协调。城镇化质量和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镇化率达到53.6%以上。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更加健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更加顺畅,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东源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丽。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到2026年达到2908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共同富裕基础更加坚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

  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平安东源、法治东源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公平正义充分彰显,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风险防范化解、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公众安全感、政法满意度稳居全市前列,建设成为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为实现上述目标,未来五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聚焦又快又稳,加快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

  坚持项目为王,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持续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坚持走集约、低碳、环保、高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培育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食品饮料及水、新能源等“双十”产业,打造“3+2+N”产业集群升级版,力争到2026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坚定不移打造“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牢牢抓住河源被省列入重点扶持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吸引更多手机与信息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新型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落户东源,到2026年实现产值超100亿元。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鼓励支持铭镭等现有企业技改升级,大力发展设备、汽车零部件等制造业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全力做优高端装备制造业,到2026年实现产值超50亿元。围绕做强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发挥旗滨、富马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晟源永磁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硅基新材料、硬质合金、有色金属等产业,落地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广阔、产品附加值高的先进材料项目,到2026年实现产值超200亿元。以保护水环境、发展水经济、打响水品牌、做足水文章为主攻方向,抢抓市纳入省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核心城市机遇,统筹规划食品饮料和水产业布局,开展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扶持正能量、东和等企业做大做强;结合水果和中草药等特色资源,延伸开发果蔬饮料、茶饮料等多种水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实现水资源生态价值转化,推动万绿湖优质水资源走出广东、走向全国。加强用能保障,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岑田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热电联产、综合资源利用中心等项目建设,到2026年实现产值超100亿元。此外,提质优化和兴、金杰等传统资源型产业,鼓励各类中小企业顺应市场规律,加快转型发展,五年推动50家以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实现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家以上,税收超千万元企业10家以上。

  全速推进平台建设。抢抓“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机遇,深入对接市“一区四园”产业总体规划,高标准建设好县100平方公里产业发展平台。全力加快深河共建东源产业园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2025年前基本完成三期3.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到2026年共建产业园实现扩园9平方公里、建成区达20平方公里以上,引进投资超10亿元项目10个以上,年产值达350亿元以上,进一步夯实“一核”经济基础;引进金融、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项目落户园区,推动“产城互动、产城融合”;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完成县工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1563亩以上。推动硅基新材料产业高端化、链条化、集群化发展,到2026年硅基新材料产业园建成区面积达3平方公里以上。同时,科学谋划好20平方公里乡镇产业园,把乡镇产业园建设作为腾空间、促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切实扩大有效投资。完善“1+3+N”重大项目联动机制,引导资金、土地等各类要素向有效投资领域集聚,用好新增专项债券资金,推动“十四五”规划605个重大项目落地实施,重大项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不低于40%。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用好国开行驰援粤东粤西粤北专项融资政策,在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重大基础设施、生态产业、绿色低碳新兴产业等方面,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商会招商等多种形式,谋划和招引一批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产销对接长效机制,引导外贸企业加强多元化市场开拓,适应外贸发展新形势,扩大一般贸易、服务贸易出口,培育发展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加强引进外资工作,加快颂怡钢制品、力升树灯等项目建设。

  激活做旺现代服务业。谋划建设专业汽车城,积极引进品牌汽车4S店、汽车超市和汽贸行业龙头企业入驻,打造全产业链汽车文化产业综合体。加快盐东现代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启动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培育发展一批集货运、仓储、冷链、配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着力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现代物流示范基地。加强与京东、阿里巴巴等品牌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推进电子商务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新增入驻电商企业30家以上,实现农产品线上交易额3亿元以上,确保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大力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加快发展金融业,探索推行“园区管委会+平台公司+产业基金”等建设运营模式,引导和支持各类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到我县设立分支机构或营运中心,加大上市后备企业扶持力度,推动鑫达科技等2家以上企业股改上市。依托东源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加快形成与“双区”和两个合作区深度对接的“大网络”“大市场”,切实增强服务全国、全省“双循环”能力。全面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聚焦特色发展,加快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全力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围绕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加快构建“一县多园、一镇多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优质水稻、高山油茶、客家绿茶、特色水果、岭南药材等产业,加快美林油茶项目建设,扩大板栗、茶叶、蓝莓等特色产业规模,到2026年建成万亩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个,推动蓝莓成功列入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充分发挥东瑞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拓展育、繁、养、宰、销一体化的生猪全产业链模式,全力创建生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推进水产绿色化、品牌化,建成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2个以上,全力创建国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实施“南粤粮安”工程,推广柳城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基地模式,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毫不放松抓好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坚决守住29.4万亩耕地红线。持续深化与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战略合作,建设一批专家实验室、实习基地;确保全县有机认证面积突破1.5万亩,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粤字号”农业品牌18个、“两品一标”20个以上。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立东源药用野生稻种质原生境保护区,加快蓝莓、马铃薯、肉鸽、生猪等育苗(种)基地建设,到2026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培育繁育一体化种业企业20家以上。鼓励支持板栗公司、仙湖山农业、融和生态、大地农林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18家以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到2026年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65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翻番。

  全力促进乡村宜居宜业。抢抓国家大力支持特色小镇机遇,推动圩镇功能与品质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创特色。重点抓好顺天城市副中心和新港、灯塔、蓝口三个区域重点镇以及船塘省级城乡融合中心镇试点建设,打造产业“特而强”、形态“小而美”的精品小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九大攻坚”行动,深入开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厕所革命”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完善农村道路、电力、农田水利、污水处理、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紧扣“一区四带”,以东江、新丰江两大水系为轴,将沿线乡镇连片连线建设较高水平的风貌提升示范带和产业发展带。科学规划“诗画田园”“东江画廊”“农业科创”“生态康养”等4条县级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以点带面推动21条镇级风貌带建设,建成各类精品美丽乡村100个以上。用好用活用足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各项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好“黄金十条”等硬核措施,弘扬和保护畲族特色文化,支持双田、下蓝畲族村创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花径、半埔、上蓝畲族村创建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全力促进农民富足富裕。实施巩固提升工程,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重点人群实行常态化监测、救助,决不让任何一个群众返贫致贫。实施“党建+信用+金融”支农惠农工程,积极推进“风貌贷”“民宿贷”“生猪贷”等涉农产品在我县落地实施,加大力度推广小额信贷产品以及“政银保”农业贷款模式,为更多群众提供产业资金支持,到2026年实现所有村全覆盖。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探索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龙头企业紧密合作的商业模式,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托管服务组织,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农民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到2026年建成农民合作示范社国家级16家、省级66家以上。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纵深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积极开展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定,持续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新增农业技师300名以上,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增收工程,扎实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积极开展“十企帮十镇”“百企兴百村”行动,大力培育一批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重点村。

  (三)聚焦绿色引领,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新优势

  厚植巩固生态优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立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精准化勘界落地,力争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建成县、镇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大力实施生态廊道、河渠周边、村内四旁增绿工程,每年绿化造林2.2万亩以上,新建一批绿地公园,改造升级一批园林绿化景观和基础设施;加快森林碳汇开发交易试点扩面和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桉树林综合整治,加强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升森林防灭火水平。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渔业。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高标准、高质量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东江、新丰江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省;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刚性约束,加快顺天赤竹径水库等5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划定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污水治理设施运营和管护机制。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开展“降尘、管车、治污、禁烧、控放”等专项整治行动,深化各类污染源治理,制定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清单,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巩固提升,PM2.5持续达到世界卫生组织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标准。全力打好净土保卫战,对全县土壤实行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坚决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环境污染行为,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分类回收水平,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持续推进能耗“双控”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严把项目环评审核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深入探索“两山”转化有效路径,加快探索具有东源特色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建立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探索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助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绿色产业发展。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等,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

  (四)聚焦区域协调,加快拓展城乡发展新空间

  持续做大南部都市经济组团。以仙塘、义合两镇为主战场,全面对接市“1+6”规划体系、“三江六岸”城市功能廊道规划,深入实施“南融、北扩、东进”战略,加快构建“一园一廊四城”城市功能区。结合人文历史和东江两岸如画风景,谋划建设游艇码头,打造东江生态画廊;围绕打造与市区城市功能一体化的滨江中心城目标,充分利用万达广场、华丰世纪国际贸易中心等商业综合体带动效应,积极引进知名商业品牌入驻,加快高端办公、餐饮住宿、文化娱乐、休闲购物等产业聚集,打造总部经济新高地和都市新商圈;保护开发古村落、挖掘弘扬传统客家文化,打造南园文化城;规划建设东江健康城,力争到2026年建成区达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5.1万人左右,形成一江两岸“比翼齐飞”新格局;加快东源县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党校迁建)项目建设,推动红色教育、文旅康养等全面融合,打造啸仙红色生态城。完成兴学西路等市政道路建设,打通景新路、铁道北路、万家路等多条断头路,规划建设东源二桥、三桥。统筹优化整合县城供水设施,实施城区水源地扩容工程,日供水能力提高至6万吨,切实解决多年来城区供水不足和饮用水安全问题。有序推进木京、龙利、亚洲创建等“三旧”改造以及17个乡镇“三旧”区域改建扩建工程。进一步加快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完善责权明晰、关系协调、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营造整洁优美、安全有序、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

  持续做实北部现代农业组团。坚持以顺天为城市副中心、灯塔为现代农业组团重点镇,举全县之力推动灯塔盆地开发建设提质增效,构建“一轴三区”空间布局,着力打造引领全市未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平台。加快推进东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和顺天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效率,加快建设岭南农业实验室分中心、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灯塔盆地分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造农业创新高地。抓好船塘板栗、上莞茶叶、双江水果、涧头鱼和客家糯米酒等特色产业发展,助力灯塔盆地打造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双区”、两个合作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油瓶子”。推进骆湖德康、风行等农田综合体项目建设,加快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充分挖掘漳溪畲族乡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等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休闲康养等绿色产业,推动“山哈·隐栗”田园综合体等3个项目尽快规划建设,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持续做强东部资源经济组团。以构建“一轴一带,三心五片区”空间发展格局为抓手,科学谋划开发利用“一石二水”自然资源,加快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聚焦硅质原料精深加工、信息显示、新能源、节能安全等5大硅基新材料产业板块,加快蓝口、柳城石英砂加工企业有序搬迁、改造、整合、入园,完成特诺、合森等项目建设,引导支持旗滨、金宇等企业改造优化提升,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核心环节延伸。加快推进黄村、黄田、康禾等镇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开发温泉发电、温泉养鱼项目,做大做强温泉康养产业。强化制度引领,优化顶层设计,严厉打击非法采矿采砂行为,加强对石英石、石灰石、瓷土、河砂等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管控,鼓励县属国有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参与矿产资源开发,推动矿产资源利用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打造绿色矿山。

  持续做优西部生态旅游组团。以万绿湖风景区为龙头,在全力确保年内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持续完善库区乡镇旅游交通、集散服务、智慧旅游平台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积极培育“夜间经济”,鼓励开发具有东源特色的陶瓷制品、玻璃工艺、客家美食等旅游商品,努力提升吃住行购等服务能力,提高游客留宿率、回头率;充分利用国家生态公园、湿地公园等优质资源,推动新港、半江、双江因地制宜打造游轮母港、运动营、养生谷,开发建设户外拓展、房车营地、主题游乐等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同时,巩固提升“中国天然氧吧”水平,争创国家气象公园,促进生态旅游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全力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以乡村旅游为支撑,盘活利用闲置地产、闲置土地,鼓励发展一批民宿和乡村旅游项目,促进农旅融合发展。以发展“旅游+”新业态为抓手,加快推进黄龙岩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下蓝村创建国家3A级景区,推动灯塔盆地南药种植和文化展示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双区”旅居康养胜地、生态人文医养福地。以红色、客家、畲族“三大文化”为引领,仙湖山、缺牙山和高嶂山“三大风光名山”为支点,板栗、茶叶、蓝莓“三大农业产业园”为依托,打造集文、旅、体、农、研学、民宿等于一体的新型文旅+产业带“两晚三天旅游经典线路”,推动旅游业持续高效发展。

  (五)聚焦“融深”“融湾”,加快培育跨越发展新动能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工程建设项目“一链办理”,推广容缺受理、预批复制度,实现集成办、极简办、全程帮办代办,真正让企业一门心思抓发展、少跑路;深化“证照分离”“照后减证”全覆盖试点改革,推动行政审批全面加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支持县属国有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县域重大项目建设,壮大产业规模。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各金融机构创新融资产品,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一镇一改革”,建立镇级负面清单,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形成更多可借鉴、可推广的东源特色改革品牌。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全力推进创新型县建设,加强与“中字头”专家团队合作,引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在东源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建设广工大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岭南农业实验室分中心、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灯塔盆地分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与更多“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引进一批高新科技项目,建设一批创新孵化平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和商标品牌。发挥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作用,推动东源广工大研究院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以上、省级研发机构10个以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科技经费投入,鼓励富马、铭镭、鑫达、晟源永磁等专注细化市场、具有独特专长的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实施“雁归源”人才行动和“广纳英才·智汇东源”人才开发三年行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大力培育引进领军人才、专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实现人才由“孔雀东南飞”向“春暖燕归来”转变。强化科普教育,力争2023年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对接省“12312”现代化交通体系,全面对接深圳都市圈交通规划以及惠州“丰”字交通主框架主体布局规划,构建与“双区”“水陆空铁”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东江航道扩能升级;推动赣深高铁河源北站及其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连通灯塔盆地至河源北站,以及河源滨江新城区至河源东站;积极推进顺天互通立交、长深高速热水至埔前段改扩建工程,配合做好广州至河源高铁、河惠汕高速公路建设;加快谋划我县支线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等项目,力促早日落地建设。围绕“两新一重”,谋划建设一批重点交通项目,推进国道G236线蓝口至黄村段、省道S229线船塘至骆湖段等改建工程,加快省道S230线蓝口乐村至义合渡口段、省道S253线源西至灯塔段等公路建设,完成黄田东江大桥建设,升级改造县乡公路,打造县城到中心镇、乡镇到高速公路出口30分钟交通圈。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灯塔盆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现代化农业基地农村水系连通及综合整治、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提升灌溉能力;大力推进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工程,争取实现全覆盖;加快建设“万里碧道”,提高水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全力支持电网“十四五”中低压配电网建设,加快110千伏黄田、观塘、木京变电站等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和智能配电网建设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天然气主干管道“县县通工程”,实现全县重点工业镇天然气利用全覆盖。持续推进大数据、5G、IPv6、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振兴工程,推进百兆光网进农村,提升城乡网络覆盖深度。

  (六)聚焦民生福祉,加快构建幸福和谐新局面

  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实事,努力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每年新增城镇就业35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到2026年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8万人、4.8万人以上。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动“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政策落地见效,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双百工程”,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加快发展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事业,建设具有东源特色的兜底民生服务体系,有效满足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众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需求。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计划投入22亿元,加快教育补短板项目建设,增强教育资源供给。巩固提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创建成果,实现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现代化学校办学标准。新增公办幼儿园7所,确保全县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5%以上。新(改、扩)建10所中小学校,完成县第四小学和汇景九里湾小区、御景豪园小区、清平房地产项目等配建学校建设,启动建设县第一中学,增加县城优质学位2万个以上;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均衡发展。优化调整高中段学校布局,谋划新建普通高中1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县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和县职业技术学校。加快特殊教育学校扩建,保障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压实地方政府支持教育发展职责,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注重未成年人保护和思想道德教育,优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环境。落实“双减”政策,规范校外机构,丰富课后服务。持续推进“县管校聘”和校长轮岗交流制度,完善校长目标管理、教学质量和教师考评等机制,培养1000名以上骨干教师,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实现教育质量三年达到全市中等水平、五年挤进全市前列。

  全力建设健康东源。加快建设卫生强县,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逐步健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满足基层群众常见病、多发病就医需求。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构建覆盖全县的智慧医疗体系,实现就诊信息、影像资料互联互通,让广大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通过退役军医转业、专业学科定向培养等方式,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组建县人民医院医联体或专科联盟,力争到2026年建立市、县重点专科5个以上;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完成县中医院中医专科综合楼建设,加强与省、深圳等中医院的合作,巩固提升康复科、骨伤科两个县重点专科,将脾胃病科打造成市重点中医专科;完成县妇幼保健院新院建设,加强与省、市妇幼和深圳南山区人民医院联盟合作,打造产科、新生儿科等5个重点妇幼特色专科,为百姓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妇幼健康服务。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类财政保障二类绩效管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完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设一批省、市级卫生镇村,打造一批健康乡村示范村。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试点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实施精神文明全域创建工程,力争全国县级文明城市2023年获得提名资格、2026年成功创建,建成省级文明村镇2个以上。持续推进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提质提升镇(村)综合文化站(中心),完善县文化科技中心市政基础设施。挖掘和传承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新增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20项以上。完成县体育馆建设,完善老年人体育场地设施,积极举办各类群众文体活动和体育赛事,推进全民健身。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深入推进“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智能城市安防体系建设,完成“综治视联网”“雪亮工程”“智慧法院”“智慧新警务”建设,探索实现联合执法、联合监测、联合应急、共同治理及协作监管,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立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机制,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信访诉求“分级负责”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危化物品、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整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进智慧应急指挥平台、智慧交通指挥中心、气象现代化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各位代表,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将坚守初心使命,厚植为民情怀,勇于担当作为,始终强化“五种思维”,不断提高“七种能力”,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扎实做好政府各项工作。

  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动政府系统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部署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

  依法履职勇担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深入推进法治东源、法治政府建设,抓好“一规划两纲要”落地落实,扎实开展“八五”普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努力实现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全覆盖。大力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坚决打击破坏环境、影响发展的行为,维护法治权威和政府形象。用好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完善督查督办机制,推进权责制度化、流程标准化、运行高效化。

  勤政为民抓落实。始终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倡导“严细深实快”工作作风,发扬斗争精神,敢于直面矛盾问题,善于破解棘手问题。建立健全“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优化提升“首席服务员”制度,做到办事有效率、诉求有回应、服务有温度。

  清正廉洁树形象。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落实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增进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健全公共资源交易、政府投资管理、国有资本运营等制度体系,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腐败。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规模,善于“四两拨千斤、花小钱办大事”,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人民群众的好日子。

  各位代表!蓝图绘就,惟有奋斗;扬帆破浪,正当其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紧握历史接力棒,以坚如磐石的决心、坚持不懈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往无前、风雨无阻,为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当好“示范区”“排头兵”建设的主力军、谱写新时代东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一园一廊四城:“一园”指深河共建东源产业园,“一廊”指东江生态画廊,“四城”指滨江中心城、南园文化城、东江健康城、啸仙红色生态城。

  2.五馆一宫二中心:东源县文化科技中心内的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新丰江水库移民纪念馆、青少年宫、县公共服务中心和老干部活动中心。

  3.最多跑一次: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的服务模式创新,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实现“最多跑一次”的行政目标。

  4.容缺审批+承诺制:指项目单位申请办理审批事项时,在具备主审材料但暂时缺少可容缺报审材料的情形下,经项目单位自愿申请、书面承诺按照规定补齐,审批部门可以先行办理。

  5.1+7县属国有企业:1指东源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7指东源县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东源县绿江水务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东源县医共体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东源县融湾工业投资有限公司、广东万绿湖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广东万绿湖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东源县公用事业投资有限公司。

  6.“粤菜师傅”:通过将弘扬粤菜文化与培养技能人才、促进城乡就业、助推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

  7.“5080”攻坚任务:到2020年全省各地市、县区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

  8.东强西优南扩北实:做强东部资源经济组团、做优西部生态旅游组团、做大南部都市经济组团、做实北部现代农业组团。

  9.一核一副三重四组团:“一核”指以仙塘为中心的核心区;“一副”指顺天城市副中心;“三重”指新港、灯塔、蓝口三个区域重点镇;“四组团”指“东南西北”四个组团。

  10.“3+2+N”产业集群:“3”指重点发展以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现代农业与食品为主导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2”指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为重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N”指持续发展新型环保建设、循环经济产业等优势传统产业集群。

  11.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强核工程、立柱工程、强链工程、优化布局工程、品质工程、培土工程。

  12.“1+3+N”重大项目联动机制:“发改+财政、自然资源、国资+其他部门”的重大项目联动机制。

  13.“南粤粮安”工程:指按照中央和省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新要求,应对广东粮食安全保障任务,从守好责、绘好图、装好碗、管好粮、建好仓、育好链等六个方面加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粮食销区粮食安全的一项战略性基础工程。

  14.两品一标: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15.九大攻坚行动:农村违法乱占耕地建房整治攻坚行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攻坚行动、种业翻身仗攻坚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农村供水保障攻坚行动、村内道路建设攻坚行动、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渔港建设攻坚行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攻坚行动。

  16.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各种最终物质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价值。

  17.三江六岸:东江市区北段(与新丰江交汇处以北)、东江市区南段、新丰江及其两岸地带。

  18.十纵十五横:“十纵”指粤赣高速、西环快速路、河源大道、新一路、东源大道、东江大道、滨江大道、东环路、东环快速路(G205改线)、工业园环路;“十五横”指福新路、明鸿路、新河大道、行政大道、仙塘大道、力升大道、仙银大道、东环快速路(G205改线)、工业园环路、梅河高速、规划一路、规划二路、规划三路、规划四路、规划五路。

  19.一轴三区:“一轴”指经济发展主轴,“三区”指核心发展区、协调发展区、生态发展区。

  20.一轴一带,三心五片区:“一轴”指沿东江产城发展轴,“一带”指特色产业发展带,“三心”指东源高铁综合服务中心、蓝口新兴产业中心、康禾生态旅游服务中心,“五片区”指商贸服务发展片区(包括以高铁站为中心的黄田镇北部区域)、新兴产业发展片区(包括蓝口镇、柳城镇、叶潭镇部分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区(曾田镇)、文化体验康体疗养发展片区(包括康禾镇、五村连片示范区整体范围、蓝口镇大围村、黄田镇东南部区域)、红色主题商贸休闲度假区(包括黄村镇、叶潭镇)。

  21.一石二水:“一石”指石英砂,“二水”指丰富的冷水资源和温泉资源。

  22.古驿道:指贯通粤赣两省的一条古驿道,是古代的兵家要道或经商通衢。目前在我县双江镇境内已有挖掘,并开始组织村民对粤赣古驿道沿途两旁的杂草和荆棘进行清理,对被泥土掩埋进行清障或将部分残缺的古驿道进行修复。

  23.放管服: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24.“12312”现代化交通体系:大湾区内实现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为核心的1小时交通圈,大湾区至粤东西北各市陆路2小时通达、周边省会城市陆路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湾区发展水平。

  25.东江航道:河源、惠州通往珠三角的重要水上通道,东江干流航道从东江口到枫树坝水库,航道总长393公里。

  26.双百工程: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

  27.县管校聘:指全体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都实行县级政府统一管理,特别是统一定期强制流动到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从而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的某学校的“学校人”改变为县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

  28.双减: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29.“三医联动”改革: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联动。

  30.综治视联网:以综治视频综合应用为目的,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和通信运营商提供的专线网络,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视频产品并集成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围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业务,将视频会议、视频监控、视频通讯、视频培训、视频点播、视频调解、视频信访、视频调研、信息发布等功能整合在同一平台上,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指挥调度、分析研判、应急处置、服务管理等业务应用可视化、智能化、扁平化的综合高清视频网络系统。

  31.雪亮工程:以县、镇(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32.一规划两纲要:指《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


      一图读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