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按照省委政法委、市委及县委有关工作部署,根据市委平安办《河源市“平安直联”工作方案》,结合我镇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省委、市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部署,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以“访民情、解民忧、化矛盾、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优服务、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平安直联”工作,滚动排查和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隐患,全力确保社会大局平安稳定,以实际行动展现护航高质量发展、奋力当好河源绿色崛起主力军作出新担当、新作为。
二、工作目标
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公共安全问题、最关切的权益保障问题、最关注的公平正义问题、最现实的营商环境问题,在自觉扎根群众上下功夫,通过深入开展“平安直联”工作,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带动党员干部“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大力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着力防范化解社会治安风险和社会矛盾风险,提升特殊群体服务管理效能,坚决遏制“民转刑”案件和个人极端案事件发生,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持续提升法治东源、平安东源建设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三、工作模式
(一)参与范围:县直政法单位和县信访部门、镇班子领导成员、包村镇干部、村(社区)书记等。
(二)直联对象:所属直联村社区内人民群众。
(三)直联形式:“平安直联”采取挂点直联、信息直联、夜访直联等方式开展工作。挂点直联:即结合挂点联系镇村开展直联工作;信息直联:即公开直联干部有关信息,便于群众及时直接反映情况;夜访直联:即确定每周至少一个晚上与群众进行民情夜访,面对面恳谈、掌握了解民意,特别是对辖区内留守老人儿童、残疾人、失能人员等在册重点关注群体进行直联,将相关情况及时反馈镇综治中心,及时解决群众相关需求。
(四)直联安排。县直政法单位和信访部门班子成员结“1+6+N”挂点镇(村)机制,采取适当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公示直联干部的姓名、单位、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每月开展不少于一次“平安直联”。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结合领导干部驻村工作安排表直接联系服务乡村(社区)工作,包村镇干部、村(社区)书记等每周开展不少于一次“夜访直联”。县政法单位可以视情调派副科级以下后备培养干部一同参与,同时发动村(社区)平安志愿者共同参与。各村(社区)分别指定1名同志担任联络员,负责做好“平安直联”走访安排、沟通联络、情况汇总和信息反馈等工作。
四、工作内容
(一)及时解决群众诉求。“现场办”,直联干部在基层接待群众诉求,能第一时间协调解决的诉求现场办理;“统筹办”,直联干部现场无法解决的事项,要现场登记在册,收集到镇平安法治办,由镇平安法治办研判后分流调度,吹哨相关职能部门选派干部约定时间到该村(社区)约访群众,及时有效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包案办”,问题重大、镇平安法治办无法解决的涉稳事项,由镇综治中心及时将事项上报县委平安办,由县委平安办安排领导干部包案处理。
(二)全程跟踪落实情况。“平安直联”工作流程坚持按照公告、登记、办理、反馈、评价五个环节全流程闭环管理,受理群众事项全部实行台账式管理、清单化跟踪办理。建立健全“首问负责”“接诉即办”制度,做到“谁接诉谁跟踪、谁办理谁反馈”。
1.提前公告。对领导干部开展“平安直联”的工作安排,由村(社区)采取适当形式对开展“平安直联”的具体时间、地点等情况进行提前告知,方便群众了解和参与。
2.规范登记。实行“事前一线收集、事中上门落实、事后及时反馈”工作机制。由村(社区)干部组织来访群众登记姓名、性别、联系电话以及主要诉求。直联干部进一步核实情况,根据群众诉求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3.依法办理。坚持做到“一般问题现场办,复杂问题统筹办,重大疑难问题包案办”。立足预防、立足调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层,能够当场解决的就地答复解决;对于暂时无法解决或不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诉求,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对有实际困难的群众,按政策规定给予帮扶救助。属于“现场办”的事项,由直联干部主动协调所在乡镇、村(社区)及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解决,并做好办理情况记录,在村(社区)存档。属于“统筹办”的事项,直联干部要加强沟通会商,摸清基本情况并整理形成简要书面材料,在村(社区)存档并报乡镇综治中心。属于“包案办”的事项,由镇平安法治办汇总事项最终处理结果和有关工作情况,做好存档并报县委平安办。
4.及时反馈。要及时将受理事项的办理情况向当事人反馈。属于“现场办”的事项,原则上在1天内反馈;属于“统筹办”的事项,原则上在1周内反馈;属于“包案办”的事项,原则在1个月内反馈。
5.事后评价。建立健全群众评价机制,由群众对“平安直联”工作进行客观评判,推动形成问题联治、风险联控、平安联创的工作格局。镇平安法治办成立回访工作组,实地或电话抽查“平安直联”中受理事项的办理效果,了解群众评价情况,并将相关结果纳入平安建设考评内容。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以平安建设领导小组为统筹的“平安直联”组织领导体系,“一把手”要亲自抓、亲自推,将“平安直联”工作与本地、本部门中心工作一体部署、一体推动、一体落实。要把“平安直联”作为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一项重要举措,定期研究部署、推动落实。镇参照县做法组织实施。
(二)践行“四下基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平安直联”工作作为我镇践行“四下基层”的部署和要求,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发挥“面对面”、互动式宣讲的优势,持续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工作部署宣传,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加强实地调研走访,下沉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全面收集镇党委、政府的工作落实情况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工作主线,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推动领导干部下基层现场办公,减少层层请示环节,针对群众反映突出问题,做到现场“问诊”、集中“会诊”、深入“复诊”。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党建引领,统筹推动基层党建、“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平安建设等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三)压实工作责任。各村(社区)、各部门要按照本方案明确的工作任务要求,将职责任务进一步细致梳理分解,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确保工作无缝对接、高效运作。镇班子领导、包村镇干部定期下沉到问题较多情况较复杂的村(社区)开展直联,真心实意访民情、解民忧。镇、村两级党组织要强化战斗堡垒作用,按照机关干部挂点、镇干部属地负责、村(社区)干部全力配合的方式开展直联工作。每周开展“平安直联”时,镇挂点干部和村(社区)“两委”干部必须到位到岗。每次参加“平安直联”的县、镇、村干部要主动担当作为,全面摸清村(社区)的基本情况,认真跟踪做好受理事项的办理和登记存档工作。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做到一般问题现场办、复杂问题统筹办、重大疑难问题包案办,相关职能部门要对口做好交办转办事项的受理、化解、处置等工作。
(四)加大保障力度。结合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切实保障“平安直联”工作经费,确保工作机制正常运转。各村(社区)要组建“平安直联”志愿者服务队伍,志愿服务人员可以从村(社区)中物色综合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热心服务群众的村(居)民,主要做好配合开展“平安直联”、协助宣传、收集社情民意等工作,选定的志愿服务人员应造册登记。镇平安法治办要对“平安直联”工作做好实时督导,对不同领域、不同矛盾纠纷类型、不同群众需求和期盼等情况要及时掌握,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及时就地解决基层问题。
(五)强化督查考核。镇平安法治办每季度汇总通报一次干部到位情况和工作成效,结合党员干部直联工作,合理对直联干部到岗情况及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检查,对不履职尽责、不认真解决群众反映问题,因推诿扯皮、玩忽职守而造成恶劣后果的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严肃追责。将“平安直联”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评重要内容,对驻村干部的工作表现,反馈给党委,有力推动干部作风转变,形成“主动担当、敢打硬仗”的良好氛围。
(六)健全长效机制。要向群众诺守“平安直联”的安排,采取现场接待、当面沟通、入户走访等方式进行,按照“访前调查准备+访中会商研究+访后限期办结”的规范流程,深入基层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和呼声,力戒形式主义,立足长远固化形成常态长效良性运行机制。要善于结合业务实际和群众需求做好统筹谋划,通过小切口、小场景不断丰富创新基层治理新举措、新做法,多做“平安直联+”的探索创新工作。要做好舆论引导,对工作成效、先进典型、经验亮点进行深入宣传报道,激发干部参与“平安直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社会影响力。各村(社区)、各部门要及时总结、推广“平安直联”工作成功做法和经验,有关工作情况的材料报镇平安法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