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为我国第38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宣传主题为“共同行动 接种疫苗 为全生命周期护航”。
1.为什么要接种疫苗?
①接种疫苗可以获得疫苗所针对传染病的“保护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居民,依法享有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权利,履行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义务。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适龄儿童按时接种免疫规划疫苗。
2.《预防接种证》如何办理?有何用途?
孩子出生后可在出生医院产科办理《预防接种证》,如未能在出生医院产科办理,应在一个月内到孩子居住地接种单位办理。如有遗失,应及时到居住地接种单位补办。
接种证就像孩子的身份证一样重要,每次接种时应携带接种证。入托、入学时需要查验预防接种证。在办理出国手续时,许多国家规定必须提供有效的接种证明。
3.孩子去哪里接种疫苗?
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由出生医院负责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第1剂和卡介苗。之后的疫苗接种由孩子居住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的预防接种门诊负责。东源县接种单位具体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如下:
4.免费接种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是怎样的?可预防哪些传染病?
注:源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2021年版)。
5.什么是非免疫规划疫苗?有必要接种吗?
非免疫规划疫苗,公民自愿选择接种的疫苗,通常需要自费接种,包括能替代免疫规划疫苗的,以及作为免疫规划疫苗补充的预防其他传染病的疫苗。
非免疫规划疫苗与免疫规划疫苗同样重要,只不过国家还没有条件实行免费供应。建议有条件的家长在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基础上自费选择更多种类的疫苗,如水痘疫苗、流感疫苗、EV71疫苗等,多接种,多保护,为宝宝下一份全面的“免疫”保单。
6.接种前需要注意什么?
(1)带上预防接种证。
(2)为宝宝穿宽松易解的衣物。
(3)避免宝宝在睡眠状态中接种疫苗,避免饥饿状态。
(4)服bOPV、轮状病毒疫苗前30分钟避免喂奶、喂水。
(5)将宝宝的健康状况、禁忌症和慎用情况等如实告知预检医生。
(6)详细了解接种疫苗的种类、可预防的疾病、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内容。
7.接种后需要注意什么?
(1)在接种门诊留观30分钟,无异常情况后方可离开;如发现出现可疑情况,要立即告知接种医生。
(2)接种后注意休息,保持接种部位干燥清洁,多喝水,不要剧烈运动。
(3)关注宝宝健康状况,如发现出现可疑情况,应立即咨询接种医生,出现一般反应不需要特别担心,但若出现高热不退、全身皮疹等其他异常反应,需及时到医院诊疗,并将情况告知接种单位。
8.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接种后出现的一般反应多为一过性,不会造成生理和功能障碍。包括接种疫苗后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等局部反应,以及发烧,烦躁、易激惹、睡觉不踏实、食欲减退、腹泻、呕吐、轻微皮疹、嗜睡等全身反应。
出现很轻微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如出现38℃以下发热,红肿浸润直径≤25mm)一般不需要处理,只要注意休息、多饮开水、避免着凉、注意营养,1-2天后反应就会消失;如出现高热不退、全身皮疹或其他异常反应,需及时到医院诊治,并将情况告知接种医生。
9.为什么一定要按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应尽可能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在规定日期后推迟几天接种不影响免疫效果,但延迟接种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提前接种则可能会降低免疫效果。
10.若孩子因处于发热期错过疫苗接种,如何补种?
如果您的孩子由于发热等原因错过了接种疫苗的时间,应当在症状消除、恢复健康后尽快去当地预防接种门诊补种。
11.接种疫苗多久后产生免疫力?
理论上接种疫苗后约1-2周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力,具体情况要根据疫苗本身的特性和人体自身情况而定。
疫苗只对特异性疾病预防,不包括所有的型别。此外,预防接种虽可以保护绝大多数人避免发病,但不是所有疫苗的保护率都是100%,多数疫苗的保护率>80%。由于受种者个体的特殊原因,如免疫应答能力低下等因素,可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但大量研究证明,即使接种疫苗后发病,相对于不接种疫苗者,其患病后的临床表现要轻很多,病程也较短。
预防接种是防控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我们每个人均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家长是儿童的健康守护人。大家应积极参与疫苗接种及其宣传教育,共建免疫屏障,共享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