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发改函〔2024〕42号
东源县政协经济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县高铁经济发展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赣深高铁河源北站位于东源县黄田镇,2017年开始建设,2021年12月10日正式开通。赣深高铁的开通为东源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东源县抢抓历史机遇,以高铁造势,加快提升东源的整体形象和美誉度,以交通优势带动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把交通流转化为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产业流,最大限度放大高铁经济效应。
一、突出配套建设,完善东源综合交通网络
(一)加强规划建设。我县于2019年7月已委托“中交铁道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完成了“灯塔盆地至赣深高铁东源站快速路工程”沿线调研报告。由于项目涉及林地、基本农田等制约因素较多,立项审批等基建手续办理难度相当大,建设资金缺口相当大,导致本项目已停止开展前期工作。根据2021年6月25日,国家铁路局答复韶关市向全国两会提交的《关于支持厦门至昆明高速铁路规划建设的建议》,深入研究“汕昆高铁韶关至龙川段”规划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县将大力支持汕昆高铁韶关至龙川段前期工作,全面配合做好规划设计资料收集、线路方案优化设计、站场布局、用地控制等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二)完善交通设施建设。一是完善河源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及周边配套设施项目、黄田东江大桥、X835线公路扩建、Y582线公路扩建工程等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实现高铁北站与周边路网的多方向衔接。二是在黄田圩镇内规划建设一条1.2公里的沿江大道,使黄田高速出口与东江大桥、高铁北站贯通,提升通行能力。三是完善交通接驳服务,重点升级高铁河源北站至康禾镇的温泉风景道,构建温泉旅游环线及接驳河莞惠高速,形成旅游环线,做到高铁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给旅游者提供更好的体验。
二、强化要素保障,增强东源经济发展潜力
(一)加强用地指标保障。我县于2021年取得赣深高铁(东源段)项目建设用地指标109.2562公顷,目前已经供地,正在办理相关权属证明。河源北站(东源站)站前广场建设项目和河源北站(东源站)交通枢纽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正在申请用地指标,项目涉及土地基本农田1.8221公顷,在划定三区三线时已将基本农田调出。我县将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一步加强对高铁新城的用地保障。
(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一是谋划加快推进集物流仓库、储备、中转等物流服务为一体的高铁站物流园建设,带动周边的经济社会发展,着力降低物流成本,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物流保障,为打造高铁新兴商贸产业集群夯实根基。二是围绕河源北站站前广场周边环境,谋划发展苗圃花卉交易基地。此外,高铁开通后,企业充分利用高铁带来的交通便利,对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产业的市场扩展和技术提升做出进一步的发展规划,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和效益。
(三)打造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一是在久社片谋划建设一座现代化稻米加工厂,提供高质量、安全的稻米加工服务,布局打造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和预制菜产业,将新联益民蜂蜜、陈村松嶂茶、久社黑米及乌坭黑花生等农产品,以及黄田肉类、酒类等预制菜产品结合起来,打造新型乡村经济共同体,谋划成立黄田槎城喜事产业发展平台公司,利用高铁站台、高铁车厢等场地,做好东源绿色农产品宣传推广,将东源产品销往全省乃至全国,实现新质生产力大幅跃升。
三、突出环境优化,打造东源综合环境竞争优势
(一)优化营商环境,增强综合竞争“软实力”。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缩短企业投资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和企业用能、用工、物流、融资、用地成本以及涉企中介服务收费、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二)坚持培优育强,激发产业发展“动力源”。一是助企纾困解难题。严格落实联系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工作机制,2023年以来,各服务团队累计走访调研369次,协调解决用地、用林等要素指标及制约企业发展难题74个。先后制定出台重点行业纾困、上规上限、贷款贴息、梯度培训、盘活低效用地等5项惠企政策,帮助企业申请各级产业扶持资金4378万元。二是创新引领促转型。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采取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快技术研发、转型升级,实现提质增效。2023年以来,推动富马等29家企业投入技改资金约9.1亿元进行设备升级改造;引导华谊科技、源友、集品等3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进一步降低生产耗能;支持企业创新研发,指导昊胜、合成米面等2家企业创建市级研发机构,联天科技等10家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三是梯度培育壮主体。2023年以来,建立“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指导威特晟、万利科技等19家企业成功上规,刻锐智能、威特晟等8家企业成功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陆宇皇金建材、乐维智能等9家企业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三)坚持项目为王,助推产业动能有效集聚。县招商工作队深入湾区城市积极开展以商招商、乡贤招商,2023年共拜访商协会、企业336家,成功承办“全省产业有序转移招商引资对接平台推广应用现场会”等招商推介活动9次。在全市率先聘任25名招商大使为我县“代言”,共引荐20家企业到我县深入洽谈;在“投资广东”打造东源版块,探索线上招商新模式,收到意向客户44家。2023年共引进超亿元工业项目20个,投资额达47.2亿元,其中先进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分别为4个、4个、8个;推动高峰、铁甲等13个在建项目加快建设,2023年投产项目15个,预计可新增产值6.2亿元;推动惠集、英吉瑞等14个新签约项目开工建设,为我县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注入强劲动能。
四、突出区域联动,推动东源高质量“融深”“融湾”
(一)深入挖掘高铁沿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利用高铁北站沿线的红色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化、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旅游产品。重点提升以义合镇阮啸仙故居、船塘镇红色老围村和康禾镇曲龙村河源第一党支部为核心的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以国家3A级旅游景区阮啸仙故里文化旅游区为依托,培育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活化利用各类红色资源,大力推进红色研学旅行。同时,以高铁北站为中心枢纽,发挥黄田镇、康禾镇等沿线区位优势向大湾区的旅客、高铁的游客展示东源东部优质的生态禀赋、深厚的文旅潜力等资源,助推文旅行业的发展。
(二)加快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我县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园,充分发挥3个“反向飞地”政策推介窗口作用。东源坚持把平台建设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抓紧抓实,大力推动产业平台扩容提质。目前,全县产业园规划面积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其中,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建成面积达11平方公里,被国家纳入“十四五”时期重点支持的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同时有8.43平方公里被纳入河源市承接省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范围。蓝口产业园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盐东现代物流园全面交地建设,新材料产业园征地拆迁和场地平整基本完成。县工业园三期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用地征收950亩、平整土地550亩,科创路约800米道路铺设,以及完成园区二期商业转工业用地450亩的土地收储、控规调整和征地拆迁等工作。
总之,我县将进一步提高重视,以赣深高铁河源北站建设为契机,抢抓历史机遇,以高铁造势带动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不断打造建设具有东源特色的东源高铁经济。
东源县发展和改革局
2024年6月26日
(联系人及电话:吴瑶思,0762-883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