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农农函〔2024〕102号
农业农村委: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县茶产业提质增效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去年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的开局之年,围绕 “提品质、创品牌、扩规模、增效益”发展要求,我县茶产 业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今年县委提出实施“七大行动”, 茶产业提质增效行动作为“七大行动”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接续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行动,高位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成效
(一)品牌建设方面。一是大力推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工作。目前东源已成功申办全市仅有的两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分别是“东源仙湖茶”“康禾茶”;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大力挖掘申报茶叶类地理标 志证明商标,今年协助17户东源仙湖茶茶农向国家商标局提交用标申请,目前审批通过,进一步统一了东源仙湖茶的用标工作。二是完善制定康禾茶地理标志标准。为保护好“康禾茶”知识产权,通过制定标准规范康禾茶质量管控、储藏等技术规程,积极开展“康禾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工作,目前已完善“康禾茶”历史、涉茶民俗风情、生态、人文等资源的搜集等相关资料拟于今年下半年进行申报。同时推进“石坪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工作,拟于今年7月进行申报。
(二)标准体系方面。建立东源仙湖茶标准体系,计划今年10月份完成产品、品质评价、冲泡3项团体标准起草及立项工作,目前已完成种植、加工的起草和立项工作,预计今年10月份完成种植、加工2项地方标准发布,针对全产业链重点环节制定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加强行业服务和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三)宣传推广方面。一是成功举办东源县2023年茶产业博览会,展出面积超6000平方米,吸引了150家品牌茶企前来参展。现场累计人流量逾20万人次,活动网络曝光量已达550万次,累计为茶叶及相关产品采购签约实现成交额超过800万元,订单销售额约2000万元。二是成功举办“东源好茶进湾区”(深圳站、珠海站)两场宣传推广系列活动,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60名茶界专家共品东源好茶,为东源好茶进湾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三是大力推动“东源仙湖茶馆”专营店建设,目前首家专营店于今年1月3日已开业,预计今年年底全市“东源仙湖茶馆”开馆数量将达到3家以上。四是成功入选国家地理杂志·国茶地理“中国大美茶山”年度榜单。五是举办“煮着喝的仙湖茶”文化沙龙,宣传推广并介绍东源仙湖茶的历史渊源和茶道文化,提升东源茶产业知名度。
(四)茶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目前我县康禾贡茶制作技艺、石坪茶制作技艺、仙湖茶传统制作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康禾贡茶制作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坪茶制作技艺、仙湖茶传统制作技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目前已认定诸秋莲、潘三娣、潘坚、童光清、邹映池、曾云科等人为绿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2024年茶产业提质增效行动紧紧围绕“提品质、创品牌、扩规模、增效益”一个总体要求;以推进产业规模、产业标准、产业主体、产业品牌四大方面为主要抓手,大力实施扩规提产、龙头培育、宣传推广、茶旅融合、品牌打造、科技赋能、文化发掘七大工程。
(一)扩规提产工程。一是推进标准化种植。按照《广东茶园生态管理技术良好规范(DB44/T2209-2019)》和团体标准《客家群体种退化茶园生产力提升技术规范(TGDN/B41-2021)》《广东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要求,执行《东源仙湖茶种植技术规范》《东源仙湖茶加工技术规范》(待发布),建设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数字化、绿色化生态茶园。不断完善茶园“路网、水网、电网”基础配套,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通过加强茶园机耕、茶园病虫 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新技术应用,推动茶园耕作、修剪、采摘机械化,建成一批绿色、生态、有机产业融合度高的标准化茶园。二是扩大种植规模。加快速生林退出机制实施,结合桉树改造、经济林改造等,通过改种换植适制性良种,大力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推广低碳安全高效生态栽培技术,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是推广机械化。支持茶企与科研院所、装备制造企业联合研制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加工设备,推广机采、机耕、机修等茶园管理机械设备,提升茶园管理机械化水平。四是提高夏秋茶利用。加大奖补力度,支持具备集中加工能力的现代化茶叶加工厂收购茶青,针对湾区市场加大茶叶新产品、新式茶饮等产品研发力度,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五是完善质量标准。发布东源仙湖茶种植、加工、产品、品质评价、冲泡等5项标准。支持社会团体、企业等针对全产业链重点环节制定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加强行业服务和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2024年力争新增茶园种植面积3000亩,全县种植面积达到6.3万亩,力争产量新增150吨,总产量突破2700吨,总产值突破12亿元。力争新增省级生态茶园2家,全县生 态茶园达到16家,新增团体标准3个,企业标准3个。
(二)龙头培育工程。重点扶持市场带动力强、规模大的龙头企业联营重组、合资合作,鼓励国有资本和民营企业开展合作,探索组建“东源仙湖茶”集团有限公司。一是提升加工水平。优化奖补政策,扩大支持范围和比例。重点扶持1-2家龙头企业创建全程机械化示范点,提高茶园管护、茶青采摘、茶叶加工、产品封装机械化作业效率。二是完善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茶农签订订单生产合同,通过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的形式,保障茶叶品质。积极引导茶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产业专业化、组织化水平。强化茶叶经营主体与茶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功能互补、利益共享、运行高效的现代茶产业组织体系。三是加大招商力度。引育优质企业在东源投资发展,在科技创新、市场培育、品牌建设等方面着力,促进优势互补、利益互惠、共同壮大。2024年力争培育县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专业合作社5家以上,力争培育省级区域品牌生态茶园示范镇1个、镇级茶叶集中加工展示展销示范基地1个。
(三)宣传推广工程。一是加大广告投放力度。在省市县三级电视广播新媒体进行宣传,制作播出以“万绿仙湖、千年贡品”“一湖好茶、香飘万家”为主题的两条东源县茶产业公益形象广告;制作“东源仙湖茶”城市景观广告,重点围绕在高速、城市主干道、茶山电视塔城市地标投放。二是积极参展参评。继续推动“东源好茶进湾区”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有影响力的展会及评比活动。三是新媒体矩阵建设。探索设立新媒体矩阵、电商销售渠道建设,整合现有东源仙湖茶销售渠道,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带货等形式开展茶叶网上销售。2024年举办茶事活动3场以上。
(四)茶旅融合工程。按照“茶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的发展理念,以“万绿仙湖、千年贡品”为引领,打响 “一湖好茶、香飘万家”的品牌。完善重点茶文旅融合景区景点、茶旅融合示范村和沿线交通及公共标识系统基础设施 建设。一是打造特色茶旅精品线路。依托各乡镇红色、绿色、古色等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打造“茶产业+”“地理标志+”特色茶旅精品路线及建设特色茶产业地理标志小镇。二是建设精品茶庄园。推进精品茶庄园集群建设,重点扶持1-2家 基础条件好、项目成熟的基地打造成精品茶庄园;三是支持 开办茶叶主题特色民宿。鼓励茶区农民开办特色民宿,提供 茶事体验等服务,助民增收致富。2024年培育特色茶旅精品路线1条以上、茶旅融合精品茶庄园1个。
(五)科技赋能工程。一是加快推进东源仙湖茶产业研究院建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强与广东省农科院、华南 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深度合作,依托1-2家龙 头企业共同建设东源仙湖茶产业研究院,进一步增强仙湖茶 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建立东源仙湖茶博士工作站。以产业研究院为载体建立博士工作站,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3—5人,并探索建立仙湖茶产业研究推广试验站,开展栽培管理技术、采后处理技术培训、研发、试验示范推广,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加大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重点开展东源仙湖茶生态绿色栽培、绿茶冷藏储存技术、花蜜香红茶、橘红养生茶、特色茶食品、仙湖潮饮研发等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以实现生产、产品的标准化和多元化发展。四是建立东源仙湖茶大数据开发应用中心。依托仙湖茶产业研究院,整合研发信息、行业信息、生产管理信息、市场信息、农业气象信息等,建立仙湖茶大数据开发应用中心,为全县仙湖茶产业发展提供综合信息服务。2024年力争新建产业研究院1家,省级博士工作站1家,研发新产品2个以上。
(六)市场营销工程。一是加大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力度,重新塑造“东源仙湖茶”核心价值,形成独特而鲜明的地方 特色,提高东源仙湖茶的市场知晓度。二是结合县级营销展 示示范中心项目建设,组建统一质量检测、品牌形象、产品包装的区域品牌运营中心,落实全过程质量追溯,加强标识 管理,严格市场准入。三是继续加强东源仙湖茶营销网点建设,促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进一步扩大“东源仙湖茶馆”专营店影响力。
(七)文化发掘工程。一是深入开展东源茶历史、涉茶民俗风情、生态、人文等资源的搜集、整理、研究,挖掘茶文化历史,提升“传统煮茶”的历史声誉,加大“传统煮茶”文化宣传力度。二是加快茶传统手工技艺的开发,发展成为传统手工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 战略有机融合,成为带动村民增收、拓宽村民就业渠道的着力点。三是研发煮茶器具及系列文创产品,助推我县茶文化更具特色、更加鲜明;出版东源茶文化书籍1部,提升茶文化附加值。
东源县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