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  正文
【媒体解读】关于印发东源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解读
来源: 东源发布  时间: 2022-03-28
保护视力色:

  近日,东源县人民政府发布《东源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 年)》(下称《实施计划》),规划了东源新周期全民健身发展方向,提出要以增强人民体质、促进全民健康为根本目标,以保障城乡居民体育健身需求为重点,着力完善东源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为推动东源又快又稳发展、当好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的主力军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



  从《实施计划》看,到2025年,东源县着力推进场地设施更加均衡优化,赛事活动更加丰富多样,社会组织更加规范健全,科学健身更加广泛普及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全民健身成为推动东源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到2025年,县补齐一场一馆一池一中心(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馆)、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5平方米以上,足球场地每万人达到1块以上。所有乡镇、行政村(居)均建有全民健身广场或文体广场,城乡有效实现“15分钟”健身圈。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乡镇、行政村(居)实现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到100%。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3.6名,上岗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4%以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达到合格水平以上的城乡居民比例达到95%以上。

  《实施计划》结合东源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七项主要任务,切实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心,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包括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城乡居民健身需求、加强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建设,增强体育组织活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打造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加强科学健身,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强化全民健身发展重点,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优化健身休闲产业,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等七大方面。


图片



图片


  一、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

  广泛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弘扬健康新理念,积极营造热爱、崇尚和参与体育健身的社会氛围,树立爱运动、会锻炼、勤健身、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风尚。大力宣传运动项目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挖掘传承客家传统体育文化,发挥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作用。树立全民健身榜样,讲述全民健身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独特价值和作用。依托“融湾”和“融深”区域合作和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深化与周边市县的体育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丰富东源体育文化内涵。

  二、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城乡居民健身需求  

  推进体育场地设施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保障体育用地。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标准化建设,优化场地设施资源配置。结合相关规划,制定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补短板建设。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因地制宜推动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登山步道、骑行道和社会足球场地建设,全县完成200公里以上健身步道建设。着力构建县、乡镇、行政村(居)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打造15分钟体育健身圈。各乡镇根据当地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档升级,配置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因地制宜建设一个占地3000平方米以上的户外健身广场(可配置标准篮球场、中小型足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健身路径等),建设乡村健身步道等,并向自然村延伸。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按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坚持规模适当、因地制宜原则,与绿化部门合作,在沿河、沿路、村带等区域“见绿插体”,利用城乡环境整治产生的“金角银边”以及闲置废弃地、临时用地等空置场所建设改造一批小型多样、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加强对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建设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健身步道、绿道、健身路径、多功能运动场地等公共体育设施。

  支持公共体育场馆专业化、社会化运营,规范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建立健全双向开放机制,推动专业机构集中运营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在课后和节假日对公众有序开放。鼓励各企事业单位现有体育场地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使用安全检查,确保满足开放要求、符合安全标准,保障使用安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运营和管理,不断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公共服务质量和运营管理水平。

  依托生态发展区,充分发挥山地、河湖等自然条件,建设体育公园,优化提升绿道和古驿道等。合理借助生态修复,利用万绿湖资源,探索推进水上项目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的迭代更新、维修和日常管理,完善公共健身设施无障碍环境,推进体育健身设施提档升级,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城乡现有体育健身设施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倡导复合用地模式,因地制宜综合建设体育健身设施,鼓励各乡镇统筹资金重点建设体育场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足球场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户外运动营地等,形成健身设施与城乡文化、教育、养老、商业等其他服务设施的功能整合。


图片



图片


  三、加强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建设,增强体育组织活力  

  全面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入章和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引导监督,全力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规范体育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信用管理体系和诚信自律建设。推动人才队伍纳入国家人才体系管理。进一步培育体育协会,积极推进县级体育总会建设。健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网络,构建以县级体育总会为枢纽、单项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励支持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优惠使用公共体育资源。引领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有序发展,推动全民健身社会组织下沉村(居),更好发挥体育社会组织服务社会作用。扶持基层体育组织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鼓励乡镇体育组织开展居民健身需求的中小型体育赛事活动、科学健身指导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依托乡镇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提高上岗率,开展就近就便、小型多样、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活动。    

  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打造全民健身活动品牌

  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多元赛事活动。鼓励县直部门、乡镇、行政村(居)、企业、学校、体育协会结合地域特色和人群特点,围绕“全民健身日”、“体育节”、元旦、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常态化和生活化。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大力发展足球、篮球、气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走(跑)、骑行、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赛艇、皮划艇、漂流、攀岩、马拉松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适合老年人特点的象棋、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传承发扬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支持冰雪运动和社会足球项目发展,积极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升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活动的参与率。依托我县丰富的山、河、湖等户外资源优势和利用古村落、古驿道客家特色浓厚和历史文化悠久的优势,结合东源地理气候特点在不同季节沿绿道、沿江、沿山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赛事活动,如举办古驿道定向挑战赛、自行车越野赛、登山路跑、半程马拉松赛、皮划艇赛事,以及户外健身气功展示活动和广场舞健身系列比赛等。加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发掘建设美丽乡村体育之路。因时、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深受群众喜欢、参与广泛、社会影响较大、可持续发展具有东源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

  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力推进居家健身、线上健身和云端赛事,创新促进体育赛事活动服务保障和监管机制,使参加体育健身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五、加强科学健身,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探索建立乡镇体医结合健康促进服务中心,组织乡镇社会体育指导员、医务工作者、乡镇文体站工作人员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开展科学健身指导“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公共体育场所、进旅游区”等,开设专题系列的科学健身大讲堂,推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全面提升科学健身指导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加强乡镇、行政村(居)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点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退役运动员、村官、农村医生、体育教师及健身爱好者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培训,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认证制度和注册管理制度,为全民健身服务。进一步完善农村文体协管员管理制度,加强对文体协管员队伍业务培训,提高农村全民健身组织指导水平。继续做好县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提档升级,按标准配备测试设备,扩大社会监测人群,开展体质测试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五进”活动,对人民群众进行体质测定和运动能力评估,出具运动处方,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指导服务。

  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注重“科技+体育”应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放管服”改革,转变全民健身管理方式,运用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全民健身政务办理、文化宣传、电子地图、体质监测、赛事活动和健身指导等智慧服务。普及科学健身知识,着力实施“互联网+体育”战略,提高群众的科学健身意识和素养,在全社会宣传崇尚科学健身的浓厚氛围。


图片



图片


  六、强化全民健身发展重点,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能力,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丰富资源供给,以乡镇为重点,完善以体育设施、活动、组织、服务为核心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向农村延伸,坚持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形成保基本、可持续、有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格局。

  加强统筹规划,实施品牌战略,合理安排好年度全民健身工作,满足不同人群需求。拓展新兴、时尚健身运动项目,培育全民健身活动新品牌。创新全民健身发展方式,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供给模式,建立多元化、社会化服务机制。

  扎实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实施优质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倡导青少年“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切实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促进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运动理念。为青少年提供科学健身指导,广泛开展青少年学生喜爱的篮球、足球、游泳等运动技能培训,培养青少年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定期举办学校综合性运动会,选拔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支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建设。建立“体教融合”的青少年体育运行模式,促进青少年身体锻炼和文化学习协调发展。推进“三大球”和传统体育运动进校园,鼓励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提供专业体育服务,由学校自主选择合作俱乐部。加强学校足球、篮球等场地建设,建立规范化管理考评机制,深入推进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健身网络。积极推进青少年体育志愿服务,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或校外体育辅导员。

  制定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准入标准及运行机制,深入推进青少年健康工程,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全心智、塑造人格。实施青少年体育健康档案,开展针对近视、肥胖、脊柱形态不良等突出问题的科学预防和运动干预,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运动习惯。充分融合中学生锦标赛和青少年锦标赛,逐步建立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强化各类人群体育组织建设。加强科学健身技能的指导,推动青少年、老年人、职工、妇女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农民等各类人群体育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各类体育健身活动。推动各行各业职工开展体育健身和比赛活动,普及广播体操、工(前)间操,鼓励举办职工运动会。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以社区和用工单位为实施主体,不断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体育需求。

  七、优化健身休闲产业,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推进“文旅体融合”战略。积极拓展健身业态,推动全民健身与健康、文化、旅游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体育产业投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健身休闲产业。鼓励有条件乡镇大力发展健身休闲服务,利用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开展可探险旅游、徒步穿越和体现东源客家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建设体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结合教育、文化、卫生、养老、旅游等事业发展,推动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健身培训、彩票销售等全民健身相关的产业发展,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开拓体育消费市场,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健身服务业比重,推动形成政府引导、管理规范、社会多元参与的全民健身新常态,打造富有河源特色的集体育、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全域文旅体融合平台。

  深化“体医融合”模式。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与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推动体育健身与社区卫生、健康等融合发展,完善“体医融合”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推广集运动营养、科学健身、运动康复、心理调适为一体的主动健康服务模式,为不同身体状况的各类人群提供体质健康检测、评估、干预等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加强各级医务人员的体育健康管理培训,积极开展社区医生和乡镇医生培训,培养一批会开医疗处方和运动处方的基层医生、一批体医结合的复合型运动处方师和健康管理师,不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为城乡居民提供健身方案或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健康管理、运动康复理疗等各类运动康复机构,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健康服务和产品。

  《实施计划》要求完善政策机制、完善资金投入、完善人才队伍、完善信息化建设等4项保障措施为《实施计划》保驾护航。明确要强化顶层设计,成立全县全民健身工作领导机构,协调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工作。将全民健身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政府年终考核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计划,把重点工作纳入县政府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形成按规划推进工作的良好工作态势,确保《实施计划》落到实处,为当好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主力军贡献体育力量。


       

           原文件链接地址: http://www.gddongyuan.gov.cn/dyzw/zwwj/xzfwj/content/post_488997.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