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文件 > 县府办文件 >  正文
东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源县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 本站  时间: 2020-07-21
保护视力色:

东府办〔2020〕20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单位:

  经县政府同意,现将《东源县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东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7月13日

东源县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

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建设卫生强县,打造健康东源,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9〕18号)精神,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政策,整合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创新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组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县域医共体),逐步实行县、镇、村一体化管理,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优质资源下沉,提升我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运行效率,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服务优质、有效运行的县域医共体,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住院率达到85%以上,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到2022年,医共体优质高效运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分级诊疗、远程诊疗良好秩序形成,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得到合理控制,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健康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医院持续健康发展、党委、政府满意的良好局面。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统筹规划。落实县级政府办医主体责任。根据县域卫生规划,结合群众就医需求,统筹全县医疗卫生资源,充分考虑医疗卫生机构的地域分布、功能定位、服务能力、业务关系、合作意愿等因素组建县域医共体,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和医疗卫生人才下沉到基层,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二)加强党建,夯实基础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在县卫健局党委领导下,全面推进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在县级公立医院设立党委,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党支部,不断建立和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坚持公益,明确权责。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调动医共体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建立县域医共体内责任分担机制、分工协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逐渐理顺医共体内人事、财务、资产、业务等管理问题。

  (四)健康优先,医防融合。坚持以健康为中心,将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融合,加强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形成医防同向激励机制,实现居民全方位健康管理。

  (五)三医联动,创新机制。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和保障可持续性的运行机制,创新医疗卫生健康监管方式,落实县域医共体经营管理自主权,激发运行活力和发展动力。

  三、工作目标

  (一)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建立县、镇两级医疗机构统筹协调和分工合作机制,共享医疗资源,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运行效率,为群众提供分级、连续、节约、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通过组建县域医共体, 加大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对乡镇卫生院的帮扶力度,提高县级医院专科化水平和乡镇卫生院诊疗水平,提高村级卫生站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三)融洽医疗与医保关系。制定有利于促进县域医共体内双向转诊的医保扶持政策,引导医共体主动做好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绩效。提高我县医保服务能力,提升医保经办便民化水平。逐步理顺医疗卫生服务比价关系,并做好与医保支付、医疗控费和财政投入等政策的衔接。

  (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做实健康促进、慢病防治和健康管理工作,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培养群众理性就医、逐级转诊的习惯,有效降低群众总发病率,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得小病、晚得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四、组建方式及职责分工

  (一)县域医共体的组建形式

  横向整合县级公立医院,纵向联合乡镇卫生院,组建县域医共体,成立东源县医共体总医院。

  选定县人民医院为医共体总医院牵头单位,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原有机构设置和行政隶属关系不变,第一名称不变。

  县级公立医院加挂“东源县医共体总医院XX医院”牌子,21个镇卫生院加挂“东源县医共体总医院XX分院”牌子。

  (二)县域医共体的管理模式

  1.成立医共体管理委员会

  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牵头,县委编办、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卫健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医保局、县社保局等部门和单位参与的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卫健局,抽调专人负责日常工作。

  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统筹医共体的规划建设、投入保障、人事安排和考核监督等重大事项,制定医共体班子成员选拔、任免原则和程序,明确医共体内资产核算、调配、使用规则,推进人事、薪酬、医保支付、医疗服务价格等各项改革措施。

  2.成立医共体总医院理事会

  理事会作为医共体的决策机构,在医共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医共体的总体规划实施、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调配、财务预决算、收入分配等重大事项决策。

  理事会设理事长1名(由县政府分管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担任)、副理事长2名(其中常务副理事长1名,由县卫健局局长担任,另1名副理事长由县总医院院长担任)、理事7-9名,同时设立5-7人的监事会。

  理事会办公室设在总医院,负责医共体日常工作。

  3.成立医共体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成立医共体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由总医院院长担任董事长。负责医共体产业发展投资,资产经营与运作。统筹医共体成员单位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采购、药品耗材集中采购等。

  4.医共体总医院实行二级法人治理

  由总医院理事会对总院长进行授权管理,总院长对各公立医院院长和镇卫生院院长分别进行授权管理,在推动总医院整体运营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医院管理发展积极性。各公立医院和镇卫生院为独立法人单位,管理类别以及财政补偿渠道不变,卫生院负责对辖区村卫生站的卫生管理和业务指导职能不变。

  (三)县域医共体的运行模式

  1.探索实施符合我县县情的医共体总医院运行模式,实行医共体总医院理事会领导下总医院院长负责制。县总医院负责制定医共体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统一医共体各项规章制度、服务标准和技术规范。推进县域医共体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2.医共体总医院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医共体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理顺各类关系,促进人员、业务、财务、资源、药品、绩效考核统一管理,实行财务核算、薪酬分配、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实施、大额资金使用等集体议事制度。

  3.医共体实行“三个不变、四大机制、六个统一、六个中心”运行模式、“三个不变”即保持各医疗机构事业单位性质、功能定位、政府投入方式和财政补偿政策不变,镇卫生院继续享受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政供给;“四大机制”即构建分工协作、质量管理、技术共享、分级诊疗工作机制;“六个统一”即实行行政、人员、财务、业务、药械、信息等统一管理;成立“六个中心”管理模式,即在县总医院成立行政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医疗质量管理中心、药械管理中心、医疗信息管理中心。

  4.继续完善紧密型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优化村级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实施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实现村级卫生服务全覆盖。努力建立乡村医生人才储备和柔性管理机制,吸引大中专医学毕业生到村卫生站工作。深化镇村一体化管理内涵建设,探索完善配套管理办法,鼓励乡村医生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上级全科医生团队的指导下,为辖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县域医共体的职责分工

  1.县总医院:建立和完善县总医院内部资源共享、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制定并组织实施医共体双向转诊细则、医疗服务收入结算与分配方法,制定并完善体系内各项工作制度;承担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任务;承担对所属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畅通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双向流通渠道;统筹协调全县医疗资源,加强医共体内部专科(专病)建设;统筹协调医共体内部床位的使用和管理,建立患者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承担医共体日常工作,做好工作信息、数据收集、汇总等其他工作。

  2.镇卫生院(分院):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伤残康复和慢性病治疗管理等任务;开展部分常规诊疗技术和下转病人的接续治疗、康复、护理等;承担辖区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推进镇村一体化管理工作;完成县总医院理事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3.村卫生站:在镇卫生院的统一管理指导下,承担辖区内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居民提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一半诊疗、家庭康复指导和急危重症病人的初级救护、及时转诊服务;完成镇卫生院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五、主要任务

  (一)明确医共体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

  进一步明确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职责任务,县级公立医院承担重大疾病诊疗、医疗救急、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技术指导的职能,基层医疗机构承担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村卫生站承担一般诊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健全不同医疗机构的职能分工、明确诊疗范围,重点畅通慢性期、恢复期病人下转渠道,推进双向转诊格局的形成。

  (二)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加强与上级三甲医院联系,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远程诊疗、教学查房、科研协助等方式,提升县级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有效整合医疗资源,加大转诊率较高疾病的相关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逐步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急救中心、孕产妇及儿童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康复中心、腔镜中心、内镜中心、眼科中心、口腔中心等,提升疑难急危重症的疾病诊断、救治能力。

   (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通过人才、技术、资源等下沉,带动镇、村能力发展,不断促使服务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达到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国家推荐标准;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满足当地常见病、多发病诊疗需要为标准,以急诊急救、全科医疗、儿科、康复、护理和中医药等服务为重点,逐步达到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国家基本标准。镇卫生院在完成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不断规范服务流程,优化就医环境, 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四)实行“六个统一”管理

   医共体实行“六统一”管理:统一行政管理,县总医院对医共体实行一体化管理,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法人资格、机构性质、职工身份、投入保障保持不变,功能定位与职责任务不变,其法定代表人可由县总医院院长担(兼)任;统一人员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医共体内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统一财务管理,对医共体成员单位收支进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对在协议范围内的收入进行分配,对财务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统一质量管理,县总医院对医共体成员单位的医疗、护理质量进行统一管理,执行统一标准的诊疗规范、医疗质量标准和服务流程;统一药械管理,县总医院制定县域医疗机构药械统一采购、集中配送工作方案,建立县域临床用药调配联动机制;统一信息管理,全面优化完善县域医疗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县域医疗信息互联互通,统一管理。

  (五)确保财政经费投入

  根据县总医院和医共体建设发展需要,依据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政策,按原渠道足额安排医共体成员单位的补助资金,保障其基础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公共卫生服务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以及落实中医药事业投入倾斜政策。县级财政每年足额安排医共体建设工作经费,补齐医共体发展短板,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逐步推进总额控制、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推行住院按病种分值付费为主的医保支付方式,引导县域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转变发展理念,积极主动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加强辖区群众健康管理,在预防疾病上下功夫,减少群众费用负担和医保基金支出。县医保部门要结合本县实际,稳步推进有利于促进县域医共体内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把村卫生站列为医保门诊直报的定点单位,引导城乡群众合理就医,形成良好就医秩序,节省医保基金。

  (七)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医共体人员实行统一招聘、培训、调配和管理,医共体内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员额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分别核定,由医共体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人岗相适、合理轮岗、统筹使用,人员合理流动。县级公立医院实行员额备案制,由县委编办牵头,根据上级关于县级公立医院员额配置要求管理规定,核定人员规模总量,按“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新进人员纳入员额备案制管理,现已在县委编办实名制系统登记人员按“老人老办法”管理,备案制人员工资福利待遇与原已在县委编办实名制系统登记人员享有同等待遇。

  (八)深化薪酬制度改革

  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类财政供给、二类绩效管理”,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助政策和绩效工资政策,引导优质人才资源下沉,促进医共体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鼓励医共体内部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兼顾公平、激励先进的绩效工资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有利于人才下沉和医共体持续发展的薪酬制度。医共体内人员收入,以岗位为基础,以绩效为核心,实行同工同酬,打破单位、身份、层级的区别,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医共体内人员的积极性。探索实行医共体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年薪制。

  (九)深化乡村医生管理体制改革

  实行县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统筹村医管理。探索建立在岗村医养老和退出机制,在村卫生站工作至退休年龄,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养老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鼓励镇村自主招聘执业(助理)医师在村卫生站工作,纳入卫生院统一管理。

  (十)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

  按照“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连续服务”的原则, 制定双向转诊工作流程,实行分级诊疗管理。落实基层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指南,明确医共体内县、镇两级疾病诊疗目录,完善医共体内部、医共体之间和县域向外转诊管理规范,建立双向转诊通道和转诊平台,形成以人为本的闭环服务链。以高血压、糖尿病防治为切入点,建立慢性病县、镇、村三级管理模式,在县域内实现筛查、确诊、转诊、随访的连续服务。

   (十一)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推行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管理模式,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医防融合管理为突破口,以家庭医生团队网格化包干服务方式,为辖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充分发挥医共体内技术资源共享优势,将县级医院专科医生纳入到家庭医生团队中,鼓励专科医生下沉基层为签约群众服务,为家庭医生签约群众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从基层上送县级医院的签约患者可享受优先预约、优先就诊服务。达到下转条件的,转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移交家庭医生团队提供连续健康管理服务。

   (十二)提供大健康管理服务

  医共体负责承担县域内大健康管理服务职责,转变服务理念,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围绕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的目标,制订健康管理行动计划,组建健康管理服务团队,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健康素养促进、中医药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引导县域内群众建立健康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提高群众自我健康管理能力。通过大健康管理服务,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推动县域医共体内实现三级预防和健康连续管理。

   (十三)推广“互联网+医疗”智慧健康服务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互联网+医疗”信息技术,加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充分整合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现有信息系统,建设共享平台,实现县域内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技术共享,逐步达到上能连接省、市医院,下能连接村卫生站的县域卫生健康信息网。尝试推广使用“电子付费”“电子发票”“影像云”“互联网+远程会诊”“互联网+远程查房”“互联网+远程急救”“互联网+家庭医生”“互联网+远程护理”“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优化卫生健康服务流程,方便群众就医。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有力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9〕18号)精神,积极稳妥推进我县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成立东源县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县长担任执行组长,分管副县长及相关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县委编办、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卫健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医保局、县社保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卫健局。

  (二)明确部门职责。县总医院理事会通过建立协商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推进医共体以及医共体之间建设中的问题,细化医共体建设的配套措施,加强对各有关单位推进医共体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县委编办要落实县域医共体编制和人员总量规模的核定工作。县发改局要协调上级有关部门,制定远程治疗收费等适应医共体发展的配套政策。县财政局要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建立县域医共体运行专项资金。县人社局、县医保局、县社保局要积极协调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完善医共体医保支付政策,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县市场监管局要配合落实药品耗材配送政策改革。其他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通力协作,共同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

  (三)加强考核评估。建立完善考核评估制度,重点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医保基金使用、公共卫生任务落实等方面的情况,加大县域就诊率、基层诊疗占比、双向转诊数量和比例、慢性病患者健康改善、医保基金县域内以及基层机构支出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落实情况等指标的权重。考核评估结果与医共体医保支付、医院等级评审、评优评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等挂钩。

  (四)强化宣传培训。加大对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政策培训力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充分发挥公共媒体作用,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宣传,提高社会认可度和支持度,引导群众改变就医观念和习惯,逐步形成有力有序有效的就医格局。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