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文件 > 规范性文件 >  正文
东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
来源: 县府办  时间: 2022-07-19
保护视力色:

DFG-2022-007


东府办〔2022〕16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单位:

  《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已经九届8次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东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11日



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广东省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保护区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以保护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水土保持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河源市东源县康禾镇,地处东经115°04′26″~115°09′46″,北纬23°44′36″~23°52′38″。保护区总面积6621.4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408.7公顷,缓冲区面积2092.8公顷,实验区面积2119.9公顷。

  第三条 凡在保护区范围内从事各种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全面保护与分区施策、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综合协调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对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保护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侵占保护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

  鼓励、支持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参与保护区保护工作。

  对建设、管理保护区以及在有关的科学研究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  机构设置和职能职责

  第六条 县人民政府设立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以下简称“管理处”),管理处是保护区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

  县林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务、公安、文广旅体等行政部门以及相关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七条 管理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县有关保护区的政策和法规,开展保护区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调查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监测保护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三)进行科学研究或协助有关机构进行科学研究,探索自然演变规律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途径,对珍稀动植物进行生态观察、研究等工作,保护和发展珍贵稀有野生动植物资源;

  (四)负责保护区的行政管理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各项岗位责任制;

  (五)在不影响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因地制宜开展生态旅游项目等活动。

  (六)配合县林业、公安、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务、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对保护区内及其周边的资源利用和经营活动实施监督,依法查处破坏保护区自然资源的行为;

  (七)完成与保护区相关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  管理处会同辖区内各村委会等有关单位组成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签订管护协议,协调配合、联防联控共同做好保护管理工作。对进入保护区内从事采石挖沙、偷猎盗采等违规活动,由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按照管护协议,制止其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的行为。

第三章  保护与管理

  第九条 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保护区依法设置界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侵占、毁坏、移动保护区的界标。

  第十条  保护区的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事先向管理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管理处批准方可进入。

  第十一条  禁止在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因教学科研的目的,需要进入保护区的缓冲区从事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的,应当事先向管理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经管理处批准方可进入。

  从事前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将其活动成果的副本提交管理处。

  第十二条  经管理处同意,可以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和符合保护区规划的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法律法规规定从事上述活动应当办理行政许可手续的,从其规定。

  禁止在保护区的实验区从事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三条  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在实验区建设其他项目,必须符合保护区保护和建设规划并依法办理审批手续,且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无法治理或者限期治理后仍未达标的应当停止生产经营活动,限期迁移。

  在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保护区内的环境质量;已造成损害的,应当限期治理。

  第十四条  保护区的林木禁止采伐,但是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可以采伐的除外。

  保护区范围内的林木,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采伐的,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一)发生检疫性有害生物,经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依法采取封锁、消灭等措施而需要采伐的;

  (二)对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生存造成妨碍,经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需要采伐的;

  (三)实验区内科学实验林按照实验方案需要采伐的。

  保护区实验区的竹林采伐需要申请采伐许可证,必须符合林木采伐技术规程。

  第十五条  管理处可以在出入保护区的主要路口设置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林政资源管理检查点,负责对进入保护区的人员进行安全和自然资源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对出入保护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检查。

  第十六条  外国人进入保护区,应当事先向管理处提交活动计划,并经管理处批准。

  进入保护区的外国人,应当遵守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规定,未经批准,不得在保护区内从事采集标本等活动。

  任何人不得将外来物种带入保护区。

  第十七条  保护区内的原居民,应当遵守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在划定的生产生活区内从事种植、养殖业,并协助管理处做好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

  保护区内原有耕地,根据对保护区生态功能造成的影响情况,纳入生态退耕、有序退出。

  第十八条  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及其他污染环境、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九条 在保护区内的供电、水利、通讯、气象等设施,各主管部门要加强巡查检查,确保安全运行,不引发森林火灾等安全事故,共同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第二十条 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自然保护区污染或者破坏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保护区管理处或相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管理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三十四条的规定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擅自移动或者破坏自然保护区界标的;

  (二)未经批准进入保护区或者在保护区内不服从管理处管理的;

  (三)经批准在保护区的缓冲区内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的单位和个人,不向保护区管理处提交活动成果副本的。

  第二十二条  违反规定,在保护区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除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给予处罚的以外,由管理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可以处以3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规定,给保护区造成损失的,由管理处责令其赔偿损失。

  第二十四条  妨碍保护区管理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给予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规定,造成保护区重大污染或者破坏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保护区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  县林业、公安、自然资源、水务、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文广旅体等部门要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依法打击损害或破坏保护区内自然资源或管理处设施的违法行为。

  对保护区查处违法行为的罚没收入,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必要时,管理处可通过申请,由县财政将其罚没收入的全部或部分返拨给管理处,用于补充管理处的工作经费。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本文件政策解读地址:http://www.gddongyuan.gov.cn/dyzw/zcjd/content/post_505992.html

分享到: